各中心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各中心动态
[三思课堂参考]最近发展区——从最靠近学生的地带开始教学
发布时间:2016-03-31 07:28:38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50,726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为什么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讲。

 

第一,两种发展水平。这是该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意味着学生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学生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学生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学生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就必然能促使学生获得原则上的新东西,从而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使教学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之后,或对学生简单机械灌输,所以维果茨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学生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第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重点不应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应关注他们正在形成或正在发展状态的过程。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第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特殊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期限,即技能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又称敏感年龄期。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识别出学生的最佳期限,以学生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把握住学习的“最佳期限”,然后在学生技能开始形成的时候,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对其施加影响,使学生在最佳期限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否则,盲目拔高或迟滞,错过“最佳期限”,即使再进行补救可能也是事倍功半,是低效的或是徒劳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学生是不利的,可能会造成某方面发展的障碍。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原则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性原则。这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不断向前发展。发展性原则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一般来说,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一比喻形象地提出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发展价值的教学。

第二,问题性原则。教学并不能自动“创造”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循善诱地提出各种问题)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新颖性和层次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不断地进入层层递进的“最近发展区”,逐步获得发展。

第三,启发性原则。启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同时,启发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即启发要高于现有水平,不可低于发展水平,不可盲目拔苗助长。“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意义所在。

第四,动态评估原则。维果茨基开创了动态评估之先河,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智力评估而言的。它可以测量出学生的“认知可塑性”、“学习潜能”和“学习与转化效能”的特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维果茨基反对此前静态评估智力的测量方式,认为静态评估只能代表智力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完成时,忽视了智力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上升性。而最近发展区理论正是强调以学生当前智力水平为依据,对未来智力发展潜能的预测性、诊断性,不断地在动态评估教学中挖掘智力潜质,促进潜在能力的发展。

第五,因材施教原则。2500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因材施教的原则,但维果茨基赋予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以新的内涵。在他看来,教师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更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支架式教学模式思想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之一。“支架”一词是以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做类比,用来描述教师如何促进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过程。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最后撤去支架。支架理论假设学生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因而,教师需要在依赖这些能力的活动方面设置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始阶段教师需要承担大部分工作,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步撤走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支架式教学中,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关系密切,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即支架应搭建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是最有效果的,超出范围搭建支架属于拔苗助长。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绝对权威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控制者;教师不能主动教,学生却被动学。学习永远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不断构建、不断提高、不断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的角色。识别每个学生的现有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01603311459380777166.jpg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