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岗位晋升(聘用)通知2019年岗位晋升(聘用)工作开始了,对照学校设置的岗位数和已聘用的岗位情况,目前尚有高级(5级), 高级(6级)岗位、中级(8级),中级(9级)岗位和初级(11级)岗位可供申请,请达到申请年限(任现岗位3年或6年以上)、符合岗位任职条件、本人有意申请晋升高一级岗位的教师(专技人员、技术工)于即日起及时下载申请表、对照岗位任职条件并按目录表要求准备有关材料。申请表(一式二份签好姓名)及相关材料(按目录表一人一袋材料、目录表贴在档案袋上)请于3月4日前上交。 特此通知,请相互转告,谢谢!
-
三步操作提交拓展课程1、登陆 地址:http://www. qpshs.sh.cnhttp://www.qpshs.sh.cn/qzgl/ 教师用校园网帐号 2、进入教师的课程管理界面点击“新增”按钮: 进入填写课程界面: 填写完成后点击提交 3、修改与删除 教师可在学生报名之前,对自己所报课程进行修改与删除操作
-
课堂教学手机客户端下载(二维码)
-
上海教育:慕课能否撼动课堂8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联合国内20余所优质高中正式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不久,又成立了“C20慕课联盟(初中、小学)”。此举一出,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此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国内部分顶尖高校相继以一种竞争的姿态分别加入全球最为知名的慕课三大平台中的两个。 慕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的频频亮相,冲击并挑战着中国传统教育,使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与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 “可以说,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说。陈玉琨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传统课堂上即使是“明星教师”,能拥有一两百名学生就很引以为豪了。但是在慕课这样的在线学习中,一门课程可以多达十几万名学生。教育的受益范围无限扩大,无限多的学子得以共享知识。 以正式创办于2012年初的慕课三大平台之一Coursera为例,截至记者发稿当日,已经拥有77个合作伙伴,提供448门课程,超过1700万学生注册,而这一注册人数在今年7月的显示数据为340万。 “今天,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校园里,对学生而言,掌握信息技术显得迫在眉睫,而通过慕课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中建认为,教育技术革命和慕课课程的来袭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今社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应该成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正在形成中的数字鸿沟将会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在主持“C20慕课联盟”项目的陈玉琨眼中,慕课将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他甚至预言,作为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这个发展机会,占领教育制高点。 慕课引发的课堂转型之思 “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这是慕课的核心概念,也成为它广受学习者欢迎的理由:容易获得,容易学懂。与以往动辄四五十分钟、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互动交流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平台上都是“微课程”,一般时间持续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正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慕课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了许多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解答。 “慕课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它激起了学生自己要学习的欲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慕课教学时使用的工具及方法与以往完全不同。”在赵中建看来,有趣的地方是:许多慕课平台提供录制视频的软件,使教育工作者可以给学生以“第一人称”的经验视角。“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看到教师解决问题、计算出等式、或者把一个概念诠释出来的完整过程。可以看到他或她做着这些,就像是自己在思考一样。” 据记者从华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了解,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慕课,绝不是意味着取代传统课堂,慕课的角色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完善”。未来,慕课在基础教育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专家吴志鋐教授这样解读慕课。课堂上每节课时间有限,短短四十分钟,既要求教师讲解新课,又要求师生互动,还要留点时间给学生探究,甚至有时候还要当堂练习。“一节课容量这么大,如果要教师当场完成,不是很现实,这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慕课课程的‘人性化’在于: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反复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 吴志鋐认为,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殷殷期望的“懂了吗”时,大部分孩子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尤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于是,这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短时间内影响到的可能仅仅是作业和测验,但从长期来看,学习的连贯性被打断,学习积极性被打消,逐渐陷入恶性循环。“慕课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家学习慕课时,完全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节奏、以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学习。” 另一方面,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才是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不是指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说讲解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吴志鋐说。 基础教育正积极接轨慕课 除了备受关注的“C20慕课联盟”,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市教委已经开始酝酿建立高中慕课的研究组,或将按照学生的个人兴趣,直接选学高等教育的部分慕课;或将成立优秀高中联盟,开发高中阶段各学科重点、难点部分的微课程;或将围绕学习分析技术,建设作业和辅导的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撑。 而C20慕课联盟的学校更已行动起来。为了打造真正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资源,联盟在推出课程的同时,计划同步开展微视频大奖赛,让学生“用眼睛和耳朵投票”,自己评选出心目中的优质课程。“借助慕课平台,以竞争上线的方式让好的课程留下来。而且这个平台是公平客观的,能把全国的教师都调动起来,即使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他也可能在慕课上获得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陈玉琨说。 据吴志鋐介绍,在这些试行慕课的学校里,教师自己录制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虽然这种形式只是慕课的雏形阶段,或者可以称之为“导学视频”,但在吴志鋐眼里,它已经具备了慕课的核心特点:微视频、人性化、翻转课堂。 “根据反馈的信息,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吴志鋐说,“以往的课堂形式是教师讲完、提问,学生回答;如今最显著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学生的问题多了。另一个变化是学生问题的水平提高了。一个数学老师告诉我,讲到乘法这一节,有学生学完后第二天问他,‘为什么有些数越乘越小?’这说明学生真正在动脑筋、在思考”。 扎堆慕课前,兼听质疑声 慕课登陆中国基础教育,一方面它引发的关注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对它的各种质疑声也随之不断涌来:慕课本土化是否会水土不服?慕课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他们能否适应?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基础教育慕课的形态具体该如何呈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说。 这一点吴志鋐也颇为赞同,慕课进入中国,必定会存在一个消化和探索的过程,“美国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也建议学校不一定要大规模地运用,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先做点尝试,有了经验后再推广”。 慕课最大的质疑点集中在慕课课程与课堂教学究竟如何衔接,由此又引发了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习惯不适应的担忧。撇开制作慕课课程不谈,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面临的最大难点主要在于:“第二天的课该怎么上?”理想的状态是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然而在现实中,这是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多重考验,他们能否胜任? 另一方面,慕课的来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来说,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能否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当西潮东渐,慕课正在迅速地逼近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的慕课如何打造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在线教育2.0版?从目前来看,本土化慕课借用了国外MOOC的概念,其演进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取长补短、借力施力,在借鉴的基础上勇敢创新,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消化与探索。(实习生张慧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海教育》 2013年第10A期